1939年5月初,湖北襄河以北的田野还泛着春寒,农民们尚未来得及插下秧苗,战火却已点燃了夜空。随枣会战爆发之际,张轸率领的翼字军被紧急编入第十三军,接到的命令简短而沉重——必须死守枣阳通往随县的战略要道。在摇曳的营火旁,张轸将作战地图铺展在地,纸张在夜风中沙沙作响。每个士兵都能从他坚毅的眼神中读懂:此战没有退路。
报告长官,弹药即将耗尽,是否考虑后撤?参谋压低嗓音请示。张轸目光如炬:后撤?给我守住最后一条战壕!这十一个字掷地有声,决定了全军的命运。这位河南罗山出身的将领,骨子里透着中原人特有的倔强与血性。
时光倒流至1918年,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典礼上,24岁的张轸挺直腰板,宣誓声盖过了操场上空的汽笛长鸣。获得保送日本步兵学校深造的机会后,他在京都如饥似渴地吸收现代军事理论。学成归国时正值军阀混战,他却选择从基层做起,辗转各地担任见习军官。那些年,他潜心研究战术细节,编写训练手册,甚至亲自调试每一挺机枪,坚信打仗先要听懂枪械的语言。
展开剩余73%1925年,张轸步入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。当学员们持枪训练时,这位教官总爱握着指挥刀站在沙盘前。许多黄埔生回忆:张教官讲解完突击战术,必定亲自带队实地演练。北伐战争爆发后,他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,在攻克武昌、南昌等战役中屡建奇功,逐渐获得程潜赏识。在代理第六军军长期间,他因拒绝向蒋介石效忠,率部避开蒋系部队转移,险些遭遇空军追击。自此,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提及张轸时,语气总带着尖刺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,张轸将个人恩怨抛诸脑后,全力投入抗日。听闻湖北告急,他主动请缨前线,为官兵配发绣着翼字的臂章,寓意振翅护国,翼字军的威名由此传开。台儿庄战役前,他率部秘密进驻韩庄阵地,深夜调集两个炮兵营实施突袭,两小时内将日军工事夷为平地。4月5日那晚,他更冒险强渡运河,切断枣庄与韩庄间的日军联络线,冲天的火光百里外的徐州城都清晰可见。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运输队,张轸则将缴获的罐头分给乡亲:吃饱了才有力气打鬼子。四十余天血战,部队减员超三成仍死守阵地。战役总结时,张轸的名字赫然列在战功簿首位。
但战功不等于信任。台儿庄大捷后,虽晋升十三军军长,他仍被排除在决策层外。1939年随枣会战,汤恩伯下令必要时可撤至均川,张轸却判断一旦放弃枣阳平原,汉水防线必破,于是抗命死守。五月初,日军第十三师团突袭翼字军侧翼,他亲率预备队反击,命令炮兵平射打装甲车履带,创下一轮击毁一辆的战绩。拉锯战持续三天,阵地反复易手,尸骸堆积如山。
汤恩伯连发急电勒令撤退,张轸置之不理。5月16日深夜,当最后两挺重机枪哑火时,他们成功炸毁日军步炮联队指挥车。次日拂晓,因补给线被断,日军意外后撤。这场惨胜让翼字军付出两千余条生命的代价。
硝烟未散,问责先至。汤恩伯向蒋介石指控张轸违令致损,蒋当即批示撤职。正值武汉会战吃紧,前线将士闻讯哗然。关键时刻,桂系将领李宗仁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:若非张轸死守,汉水防线早溃。面对伤亡过重的指责,他反问:抗日哪有不死人的?蒋介石最终改授宝鼎勋章,调任张轸为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——这个看似体面实则无实权的职位,正是蒋对待非嫡系将领的典型手段。
游击战岁月异常艰苦。张轸将残部缩编为三千余人,依托大别山开展破袭战。在罗田炸毁日军军列时,爆炸声惊飞满山雀鸟。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民谣:夜半火车轰隆响,定是翼字军在行动!
抗战胜利后,张轸仍遭排挤,先后被调往贵州、广西整训。内战爆发后,其部队被不断削弱。1949年,他审时度势率部起义,后任解放军湖北军区副司令。有人感叹:翼字依旧,只是换了新天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致力于民兵训练和边防建设。晚年隐居汉口,谢绝撰写回忆录:往事如烟,不必再提。1981年7月,87岁的张轸安详离世,床头仅悬挂着那枚见证历史的宝鼎勋章。
这位从北伐打到抗日的将军,用一生诠释了外抗强敌不退让,内对权贵不低头的风骨。如今随枣平原早已春绿秋黄,但地下长眠的两千翼字军英魂,永远见证着那个掷地有声的命令:给我守住最后一条战壕!
发布于:天津市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